球速体育- 球速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具身智能IPO热潮涌动:资本狂欢背后 规模商用仍任重道远
2025-09-23球速体育,球速体育官方网站,球速体育APP下载
科技,再到正筹备IPO的宇树科技、智元机器人等,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登陆港股或A股,试图在资本舞台上赢得先机。
这一轮IPO热潮背后,既有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叠加效应推动,也有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投资基金的推波助澜。深圳、上海、杭州等地纷纷成立机器人产业基金、加速培育产业集群,使得赛道热度持续攀升。仅2024年,深圳就有34家机器人企业成功上市,数量居全国第一 。
但融资与商用之间依旧存在落差。据IT桔子统计,截至2025年8月底,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约386.24亿元,约为2024年全年212.54亿元的1.8倍 。其中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融资超过50起。然而,大多数仍停留在展演与示范阶段,协作机器人在工厂普及有限,家庭场景需求不足。资本热潮与产业落地之间的矛盾,正在成为赛道发展的难题和挑战。
2023年12月29日,在港交所挂牌,成为国内“第一股” 。这一事件被视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:首次有企业把具身智能的叙事搬上资本舞台。凭借Walker X、教育机器人等产品进入公众视野,尽管营收更多依赖政企订单,但其多年积累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,使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关注。公司2024年营收约13.05亿元,净亏损约11.24亿元,同比有所收窄。
紧随其后,科技于2024年12月23日在港交所上市,成为“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” 。协作机器人强调人机协作、安全轻便,适用于3C电子、汽车零部件装配等场景。2024年营收约3.737亿元,毛利率46.6%,净亏损约0.954亿元 。在资本眼中,其所处赛道更接近规模化商用,被寄予厚望。
在资本的刺激下,一批企业正排队冲刺IPO。宇树科技凭借四足机器人在全球市场建立知名度,从“机器狗”到仿生机器人,其产品频频亮相科研院所乃至央视春晚。智元机器人因“千台人形机器人量产”事件引爆舆论,被称作有望成为国内“具身智能第一股”。与此同时,乐动机器人、卧安机器人等也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。而今年频频出圈的众擎机器人、智平方、逐际动力等深圳机器人“十三太保”,上市或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而最新加入赛道的,还有乐聚机器人。今年9月,乐聚(深圳)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更名为“乐聚智能”,外界普遍解读为冲刺IPO前的股改动作 。自2016年成立以来,乐聚凭借研发背景与清晰路径获得腾讯、深创投等资本青睐,2025年最新一轮融资更引入东方精工、中信证券、金石投资等。公司计划今年交付量冲击千台级别,并与产业链企业联合攻关控制器。业内普遍认为,乐聚已吹响上市“冲锋号”。
注:截至2025年8月,核心机器人企业IPO进度与财务数据,南都湾财社记者据公开数据和报道,不完全整理。制图刘文沛
然而,IPO热潮并不意味着风险消失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“资本的热情可以点燃赛道,但能否长跑取决于产业自身的造血能力。”
机器人赛道融资正进入“狂飙期”。据IT桔子统计,截至2025年8月底,中国机器人赛道今年融资额约386.24亿元,远超去年全年 。其中人形机器人/具身智能相关融资超50起,较去年同期不足20起大幅增长。融资规模的迅速扩张,直接推高了行业预期。
与此同时,产业资本正加快入局。今年5月起,京东在具身智能赛道开启“买买买”模式,已先后完成对帕西尼、智元机器人、逐际动力、众擎机器人、千寻智能、RoboScience等企业的投资,实现了具身智能领域“六连投”。
而在之外,蚂蚁、阿里、腾讯、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也在具身智能领域密集“撒钱”。这些大厂资本的加持,使得机器人企业不再只是单纯依赖VC、PE的输血,而是逐渐嵌入互联网、零售、金融等更广阔的产业生态。
然而,融资盛况之下,企业盈利状况并不乐观。以乐动机器人为例,其2022年至2024年营收由2.34亿元增至4.67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40%,但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,2024年亏损约5748.3万元 。卧安机器人同样如此,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接近50%,但截至2024年仍亏损约267.4万元 。资本在这些企业身上看到的是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,而非当下的盈利能力。
相比之下,博铭维机器人等深耕特种领域的公司则显得稳健。其专注于管网检测和修复机器人,已在2025年8月向港交所递交申请 。公司近年保持盈利,毛利率较高,但客户集中于政府和公共部门,导致应收账款比例高、周转期长,坏账风险不容忽视。这反映出,即便是盈利型企业,也难以避免现金流紧张困境。
最大的问题仍在于规模化商用。人形机器人仍多停留在展会和示范应用,能否在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家庭场景落地,尚待进一步验证。协作机器人虽在部分工厂实现批量应用,但ROI周期较长,客户复购意愿有限。四足机器人在科研市场受欢迎,却难觅“刚需”场景。家庭机器人则面临需求模糊、支付意愿不足的困境。
今年3月,金沙江朱啸虎直言已退出部分人形机器人项目,并对其商业化前景表示怀疑 。这一表态犹如冷水,引发行业热议。经纬张颖则回应称:“机器人是大赛道,过程中有点泡沫很正常,拉长时间看一定能跑出大公司” 。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更是直言朱啸虎过于短视,“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,甚至长远地改变历史” 。
产业与资本的争论背后,折射出一个共识:规模化商用才是机器人能否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考验。
资本的热情带来了融资盛宴,但同时也放大了风险。业内专家提醒,过快的IPO节奏容易产生“资本催熟”效应:企业在技术尚未完全打磨、商业模式尚未清晰时仓促上市。这不仅可能导致股价波动,也会削弱企业长期竞争力。
第一是成本关。 人形机器人单台造价动辄数十万元,四足机器人也在数万元到十万元区间。即便实现小批量生产,成本仍高企,客户难以大规模采购。
第二是场景关。 不同应用场景对安全性、稳定性和智能化要求各异,通用机器人产品难以“一招鲜”。例如,人形机器人在工厂流水线上的适应性与在家庭场景完全不同,企业需要针对性开发,增加研发和运维成本。
第三是生态关。 机器人是高度系统化产业,需要算法、传感器、执行器、操作系统等多环节协同。目前国内在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操作系统上仍存在短板,生态闭环尚未形成。
在这种背景下,资本应扮演“耐心资本”的角色,而非“追风资本”。企业则需明确发展路径:持续在研发上投入,解决关键技术瓶颈;同时寻找可复制、可规模化的落地场景,实现从“演示”到“批量交付”的跨越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兑现资本市场的预期。
中国机器人产业仍有长期优势。庞大的制造业市场、完整的供应链体系、政府政策支持,以及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叠加效应,都为产业化提供了沃土。深圳、上海、杭州等已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,政策、资本和人才合力推动创新。未来,谁能率先找到可持续的商用模式,谁就有望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“上市只是起点,走进工厂和家庭才是终点。”在资本狂欢与产业现实之间,机器人企业必须跑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。资本市场的耐心、产业链的协同,以及企业自身的战略定力,缺一不可。